粉丝出现负增长,企业公众号怎么才能脱颖而出?

2020-11-02    分类: 网站建设

公众号运营
2017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很多企业建站新媒体从业者会发现,现在的新媒体越来越难做了。微信公众号头条打开率不足5%,甚至有些公众号的粉丝出现了负增长,把这些问题总结下,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企业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变成了《从入门到放弃》,减少预算,要求变现。
2.新媒体要同步的平台太多,20%的时间在写内容,80%的时间在琢磨标题
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是发一篇文章掉一片粉,做梦都在掉粉。
4.处理的事情越来越杂,左手直播,右手社群。但对自己成长的路径很迷茫。
那么,作为企业的新媒体小编,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瓶颈呢?在着手找到解决方案前,我们先来看看2017年的新媒体有哪些新趋势。
2017的新媒体,有哪些新趋势?
关于预测本身其实并不靠谱,因为未知因素太多。就如同马云之前和亚马逊CTO在2003年的时候预测电商,说了半天就是没有说到移动端上去。因为那会手机都是非智能机。说不定新的AR,VR出现后,媒体又有新的变革,也统称为新媒体。
泛新媒体时代,意味着新的一些机会,我按照平台维度,简单说下各个平台玩法及需要避免的误区。
1.微信:重启
(1)整体流量稳定,但粉丝打开习惯严重下降下,微信公众号分发入口可能进一步变革。目前搜索入口出现了朋友圈精选等。但入口太深。如果出现新的变动,第一时间follow。
(2)微信公众号的马太效应并不会加剧,大号面临问题更多是营收与体量的平衡。
(3)小作坊式(1-3人)个人公众号崛起势头仍然凶猛,并将瓜分大半长尾流量。
(4)给别人打广告会越来越难,自己卖货会变得主流。
(5)随着订阅号更名规则改变,企业和个人间的账号买卖会兴起(当然这是微信官方不提倡的,要注意合理的粉丝转移,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笔者之前写的《如何半路接手一个公众账号》)
(6)小程序传播对于有线下门店的企业是个机会,同时也开启了以社群而非朋友圈的微引爆时代。
2.微博:转移
(1)与微信的“老龄化”趋势不同,微博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一线城市用户集中发声,二三四线城市用户观摩追星。
(3)从事件传播角度,前几年一般都是微博引爆,微信沉淀。后续可能改写,微信引爆,微博二次引爆。最显著的额例子就是罗一笑事件。
(4)从形势看,微博运营包括投放,从图文,会逐渐往短视频(秒怕)和直播(一直播)转移。
3.其他自媒体平台:分化
(1)自媒体平台会分化出不同的调性,比如今日头条偏娱乐,一点资讯偏文艺等。
(2)自媒体平台将从纯内容分发,会逐渐尝试粉丝的深度聚合形式。
(3)自媒体平台内容图文依然是主流,但短视频比例将会提高。其提高速度和4G资费降低以及用户养成习惯有关。
(4)直播纯靠颜值起量会趋弱,更加注重才艺等方面,且趋于工作室,流水线型生产。企业直播会形成差异化。
企业新媒体想脱颖而出,要做好哪些事?
拥有新媒体账号已经是企业标配,但是初衷可能需要改变。有的企业最初建立新媒体账号,是为了品牌传播,有的则是为了舆情监测。而有些则是为了跟风占坑。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形态的进化,也是时候进行二次定位了。
一、企业新媒体究竟要做什么
1.微信:猥琐发育,别浪
企业对于微信的定位,一般分为三种:1传播2挣钱3提供服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基本上会设置某一项为最重要的指标。
(1)传播:三不唯
对于传播层面,无疑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做舆情处理。写出10W+,制造病毒传播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但企业要做到二不唯:
不唯微信论:所有的CEO都玩微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用户都用微信,要做到因地制宜。有些人群如初学生,在qq的居多,所以显然需要看重QQ公众号/空间的传播,防止造成刷遍朋友圈的假象。
不唯阅读量论:阅读量基本上取决于1.粉丝基数2文章质量3文章扩系数。这三者并不是绝对正相关的,要做到科学评判,而不是看绝对值。
百万大号轻松10w+,并不一定是内容,而是基数太大。养生号轻松10w+,并不是文章质量好,而是人群扩散系数高。有些名人KOL文章阅读量低,但是照样收很高的广告费,因为文章质量好,粉丝精准。
不唯热点论:想要提高传播量,要么造热点,要么跟热点。但是也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己专业相关领域去跟,要有态度的去跟。另外也不是什么热点都可以跟,比如之前优衣库事件,盲目跟风会反而会伤害品牌。
(2)挣钱
对于挣钱,媒体界活化石keso曾说直接的商业最好的商业。与其扭捏的靠三方广告,还不如卖货来的更加直接。当然做好粉丝的背书是关键。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留好后手,现在一些大号例如逻辑思维等纷纷做起了APP,虽然迁移的成本高,但是万一不小心,弄个封号,真是毁于一旦。
(3)提供服务
对于第三点,提供服务只是手段,一般都是freemium模式。当然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在微信上,服务号虽然已经拥挤不堪,但是机会仍然有。
小程序是一个机会,但是其应用场景还是线下居多,传播层面也受到限制。可以占坑,但目前不要期望过高。
2.微博:抱团搞事儿
微博这个套路基本上企业已经玩得很熟了,最重要的两个点,一市品牌传播,二时舆情监测。
对于品牌传播,微博自带的一些商业产品要配套使用。比如说数据分析,抽奖平台该买的还得买。粉丝通,粉丝头条该做的还是得做。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趋势品牌是:抱团玩法。这个玩法最早是段子手集团的普遍玩法,用来大号带小号。所以快速形成了铜雀,牙仙,楼氏三大段子手集团。
当然品牌也能这么玩,玩接力,玩周年庆。更多玩的跨领域的合作,要“死皮赖脸”的往上蹭。比如说去年大火的海尔微博怒怼王健林,下面的品牌联合抱团。
对于舆情监测,要建立监测及层级汇报机制。划定相应的舆情等级,不要等火烧眉毛了才等着去解决。
3.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先占坑后筛选
(1)去年内容分口大热,每家都有相应的作者计划。但是每家调性不一样,也会在某个领域占领高地。比如今日头条可能是大众娱乐化,百度百家注重商业科技。需要因地制宜,先全部开通,然后看效果,选择一家进行重点运营。
(2)把内容做好是第一要务,顺便标题党。不要本末倒置。
(3)多尝试这些平台的一些创新功能,比如今日头条问答,发状态式的玩法。
(4)不要一味把读者全部迁移到微信,后期这些平台也会做社交关系链,顺势而为。
二、新媒体的组织架构
新媒体的组织架构常用的两种设置思路,一种是按照职能,比如文案写作,视频制作,商务合作等,然后所有平台进行分发。另一种则是按照平台走,微信专门配几个,微博专门配人。笔者更加建议第二种,因为平台间存在差异化,专人可以更好的负责。
三、如何找到更合适的新媒体人
近两年新媒体运营大热,加上入门门槛低,新媒体从业人员也是五花八门,从记者转的,从技术转的,各个方向都有。
那么企业如何招到合适的新媒体人呢?新媒体内部也分很多岗位,比如说文案写作,创意策划投放等。除了对于专项技能的考核外,这几项也笔者重点关注的。
1.行业沉淀
单纯从操作技能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门槛,基本上只要肯学,一个月足矣。但行业沉淀的确不一样,特别是某些领域,例如教育医疗等,专业性突出会非常重要。
2.新媒体感
做一个行业就有一个行业的感觉,首先我不接受完全的小白,至少面试前你可以自己建一个个人号玩玩,操作下后台再来。
新媒体感也体现在一些具体的实操小细节上,比如问做微信的同学,微信后台传gif图大是几M?多图文头条的尺寸是多少?问社群的同学,个人号群发能群发链接吗?个人号一天最多能加多少人?
新媒体虽然不是熟练工种,但是平时做的时候,一定要留意一些小细节。尤其在现在红海之下,精细化运营尤为关键。
3.拓展思维
新媒体发展太快,技能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学习思考的能力。我一般会问这么几个问题。
新媒体如果翻译成英文,你会翻译成哪个?
微信邀请人入群时,满多少人不能直接拉人进去,而是会发送链接?微信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简单说话你理解的QQ和微信社群的区别?
这些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基本上能看出他对新媒体的理解以及潜力。
当然好的新媒体人在市场上依然十分稀缺,特别优秀有的直接去做自媒体去了。所以有时候还得从有潜力的实习生找起。
优秀的企业新媒体从业者,都要掌握哪些技能?
上面讲的是新媒体行业趋势以及企业的玩法,但一切终究需要落地到人身上。作为新媒体小伙伴17年应该如何跟上趋势,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媒体从业者呢?
1.提升定向专业能力
新媒体运营大致分为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首先要提升自己某一专项技能,至少可以超过70%的人。总之是在gank前,闷声发育。
(1)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从表现形式分为图文(写作,PS,漫画等),音频,视频(短视频,直播)等。
对于图文类内容运营,纯PGC虽然好,但是想要持续高产难度大。PUGC将会变得主流,既可以增加粉丝互动,提升内容广度,还保证了内容的专业度。
内容创作最重要的是选题,对于10W+,也不要患得患失。14,15年的时候,可能一篇爆文可以推火一个号。但是在16年,用户订阅习惯已经下降,一篇阅读百万的文章,可能粉丝增加数都无法破千。靠文章推火,更需要的是短时间多篇爆文才能凑效,所以对选题的延续性,可读性要求会更高。
内容创作除了传统上的基本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粉丝形成仪式感。仪式感不仅是是行文的风格,比如咪蒙的毒鸡汤,王五四的一路黑。标题,排版,发文时间,频率也同样属于。例如李叫兽之前周一发图片预告,周二发文。形成固定的仪式后,能有效增加粉丝的辨识度。
相对于图文,音视频的内容覆盖量更大,入门门槛也更高。特别是直播,涉及到众多环节。如直播前脚本的制作,环节的设置,渠道的宣传。直播中主讲(播)的现场的时间,情绪把控,以及观众互动。直播后的内容沉淀,二次传播。
基本上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在众多流程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去年我参与完成的一个直播,100多万人观看,整个活动由4个人参与完成。
(2)用户运营
新媒体的用户运营同样也基于AARRR模型(用户获取,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获取收入,病毒传播)。
在早期的微信公众号发展中,人口红利较大。所以更看重的是粉丝的获取。那会新媒体人的见面语都是“你公众号有多少粉丝”。但随着公众号破千万,微信用户数基本上饱和,出现了粉丝增长困难的情况。
很多同学非常惶恐,现在无论发啥都掉粉怎么办?其实目前阶段,掉粉是常态。之前有人总结:微信粉丝=铁粉+近三个月积累粉丝。对于已经获取一定基数的公众号来说,比起新拓疆土,做好后面几个环节更为重要。
狭义的用户运营就是用户关系链的构造,维系。一般是在平台上直接运作,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回复,微博的私信等。从14年开始,社群的概念被逐渐被带火。粉丝在社群中可以实现更好地聚合,互动。
怎样做好社群,需要先想好社群的共同价值观,选择对应的平台。目前较主流的有微信和QQ平台,两者间的区别也很大,根据自己的需求,不要唯微信平台。
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招聘社群运营官,不仅要求需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能够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同时对统筹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一个人管上百个群是不现实的。寻找并把控群里的“地头蛇”尤为关键。
当然社群运营也会涉及到数据处理,如分析群活跃度,裂变速度。以及需要找到合适时间点完成商业收割。
(3)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涉及包括创意策划,流程把控,资源合作等。在新媒体的前期,更多的活动是针对于增加粉丝,简单粗暴,效果甚好,比如微博的抽奖转发。微信有投票,新年签等。但是随着微信打击诱导分享,这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所以对微信类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以增粉为目的,需要设置更加巧妙,对人性的深度把控。去年成功的几个例子,比如说情人节的晒结婚照,星座吐槽,大字朋友圈,尖叫体。都是非常巧妙地利用病毒传播吸引流量。尽管避开了一些诱导分享的规则,风险依然存在。毕竟这么低成本的获取粉丝,你我能忍,微信不能忍。
当然做完活动后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复盘,其中留存率及用户后续的购买行为要持续跟踪。
例如这是我们某个公众号春节期间新媒体一个活动的留存图,看10日留存基本保持在83.8%。可以认定粉丝相对比较匹配,仍需后续观察。
对于更加注重品牌曝光的活动,企业大多会采用H5形式。但随着目前H5的泛滥,打开率急剧降低。据鼓山CEO称,现在H5第三页打开率已经低于0.05%。
想要博出彩也不是不可能,需要更有创意的作品,比如腾讯之前的出的吴亦凡入伍,薛之谦的动漫。网易去年更是出了很多精品。但是H5的品牌与形式间的平衡把握很难,你还记得吴亦凡入伍是为哪款游戏代言吗?
活动策划中资源调配能力同样重要,怎样短时间撬动多家一起玩耍。有些企业为此专门设定了新媒体商务岗。但对于身兼多职的同学,多混群还是好的,只要双方利益一致,合作还是可谈的。
2.提升工具使用能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新媒体人,写得好文章是第一步,用得好工具也是加分项。
例如微信常见的排版工具,135,秀米等。H5制作工具ih5等。二维码制作草料二维码。办公的协同工具,石墨,worktitle等。社群工具群幂,小U管家等。
当然最牛逼的三个工具其实就是BAT,要灵活的在工作场景中应用。如最近笔者老是收到僵尸粉的清理消息,那怎样清除僵尸粉?首先可以去百度搜索,发现有免费软件可以做到。也可以让淘宝上直接买稳定版本,甚至去微信问那些给你发信息的人,软件是哪买的。
工具永远都用不完,最重要的是匹配。
3.提升数据化思维
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这也将成为初级新媒体运营和中级的一个分水岭。数据化分析能力提升在两方面,工具使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首先要知道借助数据分析,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维度去分析。
这两点想清楚后就是常规的采集数据,例如微信公众号,除了自带基础数据,微信的blueview,侯斯特还提供了其他维度的分析。如果去网站上采集数据,如豆瓣影评,可以用python写爬虫代码。然后进行数据清洗,基础的excel技能要学会,最起码知道vlookup怎么用。数据清洗完后,也可以使用可视化工具echart,BDP等做一步的分析。
前期的分析,都是为后续的迭代研究做基础。比如下图是咪蒙最近一个月的文章的热词词云,就能分析下当下的一些情感热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要唯工具论,数据分析的难,不是难在工具的使用上,难得是你想到什么新的维度去分析。
4. 将姿态放低
将姿态放低,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所运营的企业新媒体,另一个是自己。
(1)将企业的姿态放低
并不是要企业拉低逼格,而是看是去更像一个“人”。目前自媒体风生水起,企业除了和企业间的竞争,同样也要和一些个体竞争。竞争的不是产品,是用户的时间。
让企业更加的亲民化,改变固有的印象。去年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卫龙辣条,出了仿苹果的文案,淘宝网站设计的也更加有趣。
说到企业新媒体的亲民化,在这里必须要提一下去年爆红的海尔新媒体。
怒怼首富王健林,力压官微霸主杜蕾斯,脱离母体单独创业...在所有的企业新媒体运营团队中,海尔新媒体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2)将个人的姿态放低
长江后浪推前浪,先和后浪浪一浪。说实话新媒体领域并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有些人可能在红利期内攒够了足够多的粉丝,被封为大神。行业进化的太快。往往大家看到红利期的时候,红利期已经过了大半。14年今日头条还是非主流,到16年百家齐放。每个平台的优势和规则也不一样,就算是标题党,每个平台标题的字数限制也是不同的。
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新媒体人的一直需要恪守的信条。
粉丝出现负增长,企业公众号怎么才能脱颖而出?
公众号运营
2017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很多企业建站新媒体从业者会发现,现在的新媒体越来越难做了。微信公众号头条打开率不足5%,甚至有些公众号的粉丝出现了负增长,把这些问题总结下,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企业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变成了《从入门到放弃》,减少预算,要求变现。
2.新媒体要同步的平台太多,20%的时间在写内容,80%的时间在琢磨标题
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是发一篇文章掉一片粉,做梦都在掉粉。
4.处理的事情越来越杂,左手直播,右手社群。但对自己成长的路径很迷茫。
那么,作为企业的新媒体小编,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瓶颈呢?在着手找到解决方案前,我们先来看看2017年的新媒体有哪些新趋势。
2017的新媒体,有哪些新趋势?
关于预测本身其实并不靠谱,因为未知因素太多。就如同马云之前和亚马逊CTO在2003年的时候预测电商,说了半天就是没有说到移动端上去。因为那会手机都是非智能机。说不定新的AR,VR出现后,媒体又有新的变革,也统称为新媒体。
泛新媒体时代,意味着新的一些机会,我按照平台维度,简单说下各个平台玩法及需要避免的误区。
1.微信:重启
(1)整体流量稳定,但粉丝打开习惯严重下降下,微信公众号分发入口可能进一步变革。目前搜索入口出现了朋友圈精选等。但入口太深。如果出现新的变动,第一时间follow。
(2)微信公众号的马太效应并不会加剧,大号面临问题更多是营收与体量的平衡。
(3)小作坊式(1-3人)个人公众号崛起势头仍然凶猛,并将瓜分大半长尾流量。
(4)给别人打广告会越来越难,自己卖货会变得主流。
(5)随着订阅号更名规则改变,企业和个人间的账号买卖会兴起(当然这是微信官方不提倡的,要注意合理的粉丝转移,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笔者之前写的《如何半路接手一个公众账号》)
(6)小程序传播对于有线下门店的企业是个机会,同时也开启了以社群而非朋友圈的微引爆时代。
2.微博:转移
(1)与微信的“老龄化”趋势不同,微博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一线城市用户集中发声,二三四线城市用户观摩追星。
(3)从事件传播角度,前几年一般都是微博引爆,微信沉淀。后续可能改写,微信引爆,微博二次引爆。最显著的额例子就是罗一笑事件。
(4)从形势看,微博运营包括投放,从图文,会逐渐往短视频(秒怕)和直播(一直播)转移。
3.其他自媒体平台:分化
(1)自媒体平台会分化出不同的调性,比如今日头条偏娱乐,一点资讯偏文艺等。
(2)自媒体平台将从纯内容分发,会逐渐尝试粉丝的深度聚合形式。
(3)自媒体平台内容图文依然是主流,但短视频比例将会提高。其提高速度和4G资费降低以及用户养成习惯有关。
(4)直播纯靠颜值起量会趋弱,更加注重才艺等方面,且趋于工作室,流水线型生产。企业直播会形成差异化。
企业新媒体想脱颖而出,要做好哪些事?
拥有新媒体账号已经是企业标配,但是初衷可能需要改变。有的企业最初建立新媒体账号,是为了品牌传播,有的则是为了舆情监测。而有些则是为了跟风占坑。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形态的进化,也是时候进行二次定位了。
一、企业新媒体究竟要做什么
1.微信:猥琐发育,别浪
企业对于微信的定位,一般分为三种:1传播2挣钱3提供服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基本上会设置某一项为最重要的指标。
(1)传播:三不唯
对于传播层面,无疑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做舆情处理。写出10W+,制造病毒传播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但企业要做到二不唯:
不唯微信论:所有的CEO都玩微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用户都用微信,要做到因地制宜。有些人群如初学生,在qq的居多,所以显然需要看重QQ公众号/空间的传播,防止造成刷遍朋友圈的假象。
不唯阅读量论:阅读量基本上取决于1.粉丝基数2文章质量3文章扩系数。这三者并不是绝对正相关的,要做到科学评判,而不是看绝对值。
百万大号轻松10w+,并不一定是内容,而是基数太大。养生号轻松10w+,并不是文章质量好,而是人群扩散系数高。有些名人KOL文章阅读量低,但是照样收很高的广告费,因为文章质量好,粉丝精准。
不唯热点论:想要提高传播量,要么造热点,要么跟热点。但是也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己专业相关领域去跟,要有态度的去跟。另外也不是什么热点都可以跟,比如之前优衣库事件,盲目跟风会反而会伤害品牌。
(2)挣钱
对于挣钱,媒体界活化石keso曾说直接的商业最好的商业。与其扭捏的靠三方广告,还不如卖货来的更加直接。当然做好粉丝的背书是关键。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留好后手,现在一些大号例如逻辑思维等纷纷做起了APP,虽然迁移的成本高,但是万一不小心,弄个封号,真是毁于一旦。
(3)提供服务
对于第三点,提供服务只是手段,一般都是freemium模式。当然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在微信上,服务号虽然已经拥挤不堪,但是机会仍然有。
小程序是一个机会,但是其应用场景还是线下居多,传播层面也受到限制。可以占坑,但目前不要期望过高。
2.微博:抱团搞事儿
微博这个套路基本上企业已经玩得很熟了,最重要的两个点,一市品牌传播,二时舆情监测。
对于品牌传播,微博自带的一些商业产品要配套使用。比如说数据分析,抽奖平台该买的还得买。粉丝通,粉丝头条该做的还是得做。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趋势品牌是:抱团玩法。这个玩法最早是段子手集团的普遍玩法,用来大号带小号。所以快速形成了铜雀,牙仙,楼氏三大段子手集团。
当然品牌也能这么玩,玩接力,玩周年庆。更多玩的跨领域的合作,要“死皮赖脸”的往上蹭。比如说去年大火的海尔微博怒怼王健林,下面的品牌联合抱团。
对于舆情监测,要建立监测及层级汇报机制。划定相应的舆情等级,不要等火烧眉毛了才等着去解决。
3.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先占坑后筛选
(1)去年内容分口大热,每家都有相应的作者计划。但是每家调性不一样,也会在某个领域占领高地。比如今日头条可能是大众娱乐化,百度百家注重商业科技。需要因地制宜,先全部开通,然后看效果,选择一家进行重点运营。
(2)把内容做好是第一要务,顺便标题党。不要本末倒置。
(3)多尝试这些平台的一些创新功能,比如今日头条问答,发状态式的玩法。
(4)不要一味把读者全部迁移到微信,后期这些平台也会做社交关系链,顺势而为。
二、新媒体的组织架构
新媒体的组织架构常用的两种设置思路,一种是按照职能,比如文案写作,视频制作,商务合作等,然后所有平台进行分发。另一种则是按照平台走,微信专门配几个,微博专门配人。笔者更加建议第二种,因为平台间存在差异化,专人可以更好的负责。
三、如何找到更合适的新媒体人
近两年新媒体运营大热,加上入门门槛低,新媒体从业人员也是五花八门,从记者转的,从技术转的,各个方向都有。
那么企业如何招到合适的新媒体人呢?新媒体内部也分很多岗位,比如说文案写作,创意策划投放等。除了对于专项技能的考核外,这几项也笔者重点关注的。
1.行业沉淀
单纯从操作技能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门槛,基本上只要肯学,一个月足矣。但行业沉淀的确不一样,特别是某些领域,例如教育医疗等,专业性突出会非常重要。
2.新媒体感
做一个行业就有一个行业的感觉,首先我不接受完全的小白,至少面试前你可以自己建一个个人号玩玩,操作下后台再来。
新媒体感也体现在一些具体的实操小细节上,比如问做微信的同学,微信后台传gif图大是几M?多图文头条的尺寸是多少?问社群的同学,个人号群发能群发链接吗?个人号一天最多能加多少人?
新媒体虽然不是熟练工种,但是平时做的时候,一定要留意一些小细节。尤其在现在红海之下,精细化运营尤为关键。
3.拓展思维
新媒体发展太快,技能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学习思考的能力。我一般会问这么几个问题。
新媒体如果翻译成英文,你会翻译成哪个?
微信邀请人入群时,满多少人不能直接拉人进去,而是会发送链接?微信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简单说话你理解的QQ和微信社群的区别?
这些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基本上能看出他对新媒体的理解以及潜力。
当然好的新媒体人在市场上依然十分稀缺,特别优秀有的直接去做自媒体去了。所以有时候还得从有潜力的实习生找起。
优秀的企业新媒体从业者,都要掌握哪些技能?
上面讲的是新媒体行业趋势以及企业的玩法,但一切终究需要落地到人身上。作为新媒体小伙伴17年应该如何跟上趋势,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媒体从业者呢?
1.提升定向专业能力
新媒体运营大致分为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首先要提升自己某一专项技能,至少可以超过70%的人。总之是在gank前,闷声发育。
(1)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从表现形式分为图文(写作,PS,漫画等),音频,视频(短视频,直播)等。
对于图文类内容运营,纯PGC虽然好,但是想要持续高产难度大。PUGC将会变得主流,既可以增加粉丝互动,提升内容广度,还保证了内容的专业度。
内容创作最重要的是选题,对于10W+,也不要患得患失。14,15年的时候,可能一篇爆文可以推火一个号。但是在16年,用户订阅习惯已经下降,一篇阅读百万的文章,可能粉丝增加数都无法破千。靠文章推火,更需要的是短时间多篇爆文才能凑效,所以对选题的延续性,可读性要求会更高。
内容创作除了传统上的基本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粉丝形成仪式感。仪式感不仅是是行文的风格,比如咪蒙的毒鸡汤,王五四的一路黑。标题,排版,发文时间,频率也同样属于。例如李叫兽之前周一发图片预告,周二发文。形成固定的仪式后,能有效增加粉丝的辨识度。
相对于图文,音视频的内容覆盖量更大,入门门槛也更高。特别是直播,涉及到众多环节。如直播前脚本的制作,环节的设置,渠道的宣传。直播中主讲(播)的现场的时间,情绪把控,以及观众互动。直播后的内容沉淀,二次传播。
基本上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在众多流程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去年我参与完成的一个直播,100多万人观看,整个活动由4个人参与完成。
(2)用户运营
新媒体的用户运营同样也基于AARRR模型(用户获取,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获取收入,病毒传播)。
在早期的微信公众号发展中,人口红利较大。所以更看重的是粉丝的获取。那会新媒体人的见面语都是“你公众号有多少粉丝”。但随着公众号破千万,微信用户数基本上饱和,出现了粉丝增长困难的情况。
很多同学非常惶恐,现在无论发啥都掉粉怎么办?其实目前阶段,掉粉是常态。之前有人总结:微信粉丝=铁粉+近三个月积累粉丝。对于已经获取一定基数的公众号来说,比起新拓疆土,做好后面几个环节更为重要。
狭义的用户运营就是用户关系链的构造,维系。一般是在平台上直接运作,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回复,微博的私信等。从14年开始,社群的概念被逐渐被带火。粉丝在社群中可以实现更好地聚合,互动。
怎样做好社群,需要先想好社群的共同价值观,选择对应的平台。目前较主流的有微信和QQ平台,两者间的区别也很大,根据自己的需求,不要唯微信平台。
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招聘社群运营官,不仅要求需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能够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同时对统筹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一个人管上百个群是不现实的。寻找并把控群里的“地头蛇”尤为关键。
当然社群运营也会涉及到数据处理,如分析群活跃度,裂变速度。以及需要找到合适时间点完成商业收割。
(3)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涉及包括创意策划,流程把控,资源合作等。在新媒体的前期,更多的活动是针对于增加粉丝,简单粗暴,效果甚好,比如微博的抽奖转发。微信有投票,新年签等。但是随着微信打击诱导分享,这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所以对微信类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以增粉为目的,需要设置更加巧妙,对人性的深度把控。去年成功的几个例子,比如说情人节的晒结婚照,星座吐槽,大字朋友圈,尖叫体。都是非常巧妙地利用病毒传播吸引流量。尽管避开了一些诱导分享的规则,风险依然存在。毕竟这么低成本的获取粉丝,你我能忍,微信不能忍。
当然做完活动后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复盘,其中留存率及用户后续的购买行为要持续跟踪。
例如这是我们某个公众号春节期间新媒体一个活动的留存图,看10日留存基本保持在83.8%。可以认定粉丝相对比较匹配,仍需后续观察。
对于更加注重品牌曝光的活动,企业大多会采用H5形式。但随着目前H5的泛滥,打开率急剧降低。据鼓山CEO称,现在H5第三页打开率已经低于0.05%。
想要博出彩也不是不可能,需要更有创意的作品,比如腾讯之前的出的吴亦凡入伍,薛之谦的动漫。网易去年更是出了很多精品。但是H5的品牌与形式间的平衡把握很难,你还记得吴亦凡入伍是为哪款游戏代言吗?
活动策划中资源调配能力同样重要,怎样短时间撬动多家一起玩耍。有些企业为此专门设定了新媒体商务岗。但对于身兼多职的同学,多混群还是好的,只要双方利益一致,合作还是可谈的。
2.提升工具使用能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新媒体人,写得好文章是第一步,用得好工具也是加分项。
例如微信常见的排版工具,135,秀米等。H5制作工具ih5等。二维码制作草料二维码。办公的协同工具,石墨,worktitle等。社群工具群幂,小U管家等。
当然最牛逼的三个工具其实就是BAT,要灵活的在工作场景中应用。如最近笔者老是收到僵尸粉的清理消息,那怎样清除僵尸粉?首先可以去百度搜索,发现有免费软件可以做到。也可以让淘宝上直接买稳定版本,甚至去微信问那些给你发信息的人,软件是哪买的。
工具永远都用不完,最重要的是匹配。
3.提升数据化思维
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这也将成为初级新媒体运营和中级的一个分水岭。数据化分析能力提升在两方面,工具使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首先要知道借助数据分析,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维度去分析。
这两点想清楚后就是常规的采集数据,例如微信公众号,除了自带基础数据,微信的blueview,侯斯特还提供了其他维度的分析。如果去网站上采集数据,如豆瓣影评,可以用python写爬虫代码。然后进行数据清洗,基础的excel技能要学会,最起码知道vlookup怎么用。数据清洗完后,也可以使用可视化工具echart,BDP等做一步的分析。
前期的分析,都是为后续的迭代研究做基础。比如下图是咪蒙最近一个月的文章的热词词云,就能分析下当下的一些情感热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要唯工具论,数据分析的难,不是难在工具的使用上,难得是你想到什么新的维度去分析。
4. 将姿态放低
将姿态放低,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所运营的企业新媒体,另一个是自己。
(1)将企业的姿态放低
并不是要企业拉低逼格,而是看是去更像一个“人”。目前自媒体风生水起,企业除了和企业间的竞争,同样也要和一些个体竞争。竞争的不是产品,是用户的时间。
让企业更加的亲民化,改变固有的印象。去年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卫龙辣条,出了仿苹果的文案,淘宝网站设计的也更加有趣。
说到企业新媒体的亲民化,在这里必须要提一下去年爆红的海尔新媒体。
怒怼首富王健林,力压官微霸主杜蕾斯,脱离母体单独创业...在所有的企业新媒体运营团队中,海尔新媒体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2)将个人的姿态放低
长江后浪推前浪,先和后浪浪一浪。说实话新媒体领域并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有些人可能在红利期内攒够了足够多的粉丝,被封为大神。行业进化的太快。往往大家看到红利期的时候,红利期已经过了大半。14年今日头条还是非主流,到16年百家齐放。每个平台的优势和规则也不一样,就算是标题党,每个平台标题的字数限制也是不同的。
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新媒体人的一直需要恪守的信条。

新闻名称:粉丝出现负增长,企业公众号怎么才能脱颖而出?
链接分享:/news37/88337.html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_创新互联,为您提供微信小程序外贸建站自适应网站品牌网站制作域名注册响应式网站

广告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用户转载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028-86922220;邮箱:631063699@qq.com。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需注明来源: 创新互联

网站优化排名